生命的终结永远不是死亡,而是遗忘。

2023年08月30日

《寻梦环游记》里说,人的一生会死三次:第一次是他断气时,从生物学上他死了。第二次是他下葬时,人们来参加他的葬礼,怀念他的一生,在社会上他死了。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,把他忘记了,那时候他才真正地死了。

生命的终结永远不是死亡,而是遗忘。被思念的人永远不会死去,他们只是换了个地方,活在了人心里。云端念纪念馆中可永远保存逝者生平相片、视频、事迹,让逝者的音容笑貌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被淡忘,这便于后代永记先人容颜及事迹,让每一个生命千古流传。他们真正活在了我们心中。

   祭祖民俗传承数千年,清明节就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,其重要形式是祭祖扫墓。

2020年的清明节,多地对“现场祭扫”按下“暂停键”,民众以网络祭祀、家庭追思方式缅怀已故亲人、寄托思念,从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精神传承上来,移风易俗。

相比于传统的扫墓方式,线上扫墓更加快捷方便,更加注重生态环保。祭祀祖先,追思已故亲人,这是千百年保留下来的习俗,固然需要传承。但应该领悟其形,也要得其核心。如果不文明祭扫,就背离了传统的深远价值,更与生态文明背道而驰。人们缅怀故人、祭扫陵墓的方式正在随着文明进步而悄然改变。文明祭扫、生态安葬,提倡用新型祭扫方式怀念逝者,树立平安、环保、文明、健康、低碳的祭祀观念逐步获得社会各界的接受。

祭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 ,让我们在特殊的节日里追思、感恩先人,从而教育后人懂知感恩。

由于近两年受到疫情的影响,扫墓期间给人们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日益凸显。去年疫情开始,清明“网络祭祀”的热度就一直居高不下,仅在三四月份,微博某云祭祀平台的在线祈福就高达1.3亿次。2007年,民政局基于环保理念第一次开始推出“网络祭奠”的模式,彼时祭奠多为公益性,对象以革命烈士或者历史名人为主。

这种祭奠方式无限拉近了现实与过往的距离,2011年开始,网络祭祀相关企业每年都有小幅度的波动增长,2016年的新增数达到小高峰阶段,全年累计新增7家,2020年至2021年4月份是新增数量最多的一年,共计新增企业高达19家,占所有企业总数的31.7%。

不可否认,祭祀文化几千年流传至今,无论祭祀形式如何变化,但中华民族祭祖的习俗是一成不变的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网络祭祀已在悄悄的改变人们祭祀的方式。

按照传统祭祀习俗,人们会在清明节或祭祀的节日前后为亲人上坟祭扫,并通过放鞭炮、烧纸钱等旧习俗表达怀念之情。很多不能上坟祭祀的人们会选择在十字路口焚烧纸钱,十字路口一般都是车水马龙人流较大,存在的安全隐患很大。最主焚烧纸钱产生的烟尘,已经危害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,造成很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。

随着健康环保的低碳生活理念,绿色环保越来越受人们所重视。网络祭祀也由然而生,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和接受。祭拜是表达对先人的一种思念、感恩之情。现代人因为工作繁忙、路途遥远等原因不能前往墓区亲自探望亲人,部分人不再扶老携幼的去墓地祭拜,而是通过网上祭祀去献一束鲜花,点一支蜡烛,抒发自己对逝者的追思感怀之情。文明祭祀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,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必然要求,祭祀先人,继承传统美德,创造更美好的社会生活,才是祭祀的重要意义所在。

网络祭祀是通过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,将现实的墓园用纪念馆的形式搬到网上,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拜缅怀亲人。它不同于传统的祭祀方式,网上祭祀更注重对逝者生前信息的留存和传承延续。

“云端念”网络祭祀平台可以让用户通过手机,随时随地对已故者进行祭拜缅怀追忆。 “云端念”纪念馆中可以将真实祭拜完美呈现在眼前,让亲友祭拜如同真实祭拜一样。亲友可在纪念馆中为逝者上香、烧纸、献花、跪拜、放鞭、放礼花等一系列祭拜仪式,纪念馆中可永远保存逝者生平相片 视频 事迹,让逝者的音容笑貌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被淡忘 便于后代永记先人容颜及事迹 让每一个生命千古流传。

我们改变的是祭扫方式,不变的是文化根脉。网上祭祀不是为了替代传统祭祀而诞生,只是在传统的方式之上多了一种新时代的祭祀方式。祭祀祖先,追思已故亲人,这是千百年保留下来的习俗,固然需要传承。但应该领悟其形式,而更加注重其真心。

网络祭祀是一种创新的祭祀方式,要达到全民普及还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网络祭祀网站的支持力度,同时广大党政机关及其干部职工应带头采用这一文明祭祀方式,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。


快速创建纪念馆 下载云端念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