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话说:当家才知油米贵,养儿方知父母恩。
人生有许多事情,未曾体会,便不知其中辛酸不易。
年少的我们,曾怀揣着对未来的想象,天真地以为世界围绕自己在转,生活可以轻松漫步应对。
然而,当岁月流转,少年成了中年,也成了父母,方懂得为人父母的不易,才知晓我们能轻松上路,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。
年少时,只懂得索取,看到别人有的,自己也想拥有。
未曾想到,我们所挥霍的,是他们在多少个日日夜夜,辛勤工作,省吃俭用下来的。
为了养活一家人,父亲用那早已起茧的肩膀,扛着一袋袋石灰,爬上七八层的高楼,腰间的膏药换了又换。
母亲在外给人做零工,无论风吹雨打,都骑着一张破旧自行车,饿了,有时只用一个馒头压压肚子。
他们咽下酸甜苦辣,只为了托起我们健康快乐成长,用他们全部的爱,滋润我们的心田,不曾要求一丝回报。
有人说,抚养子女,更像是一场刻骨铭心的修行。
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,父母的世界从此改变。
那是无数个日夜的无眠和操劳,既有面对孩子生病的焦虑和无助,更有为了孩子的成长与未来而倾尽全力付出。
曾经,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无忧无虑地成长,把他们的关爱当作理所当然,甚至于因为叛逆和任性,带了他们诸多烦恼。
直到自己成为父母,才体会到父母当年的苦心和不易。
因为爱,才毫无保留地为我们付出一切,也因为爱,才给予我们无限宽容。
每一次耐心的教导,每一个鼓励的眼神,每一次温暖的拥抱,都倾注了父母对孩子无尽的爱意和期待。
年轻时,总希望远离父母,似乎逃离他们的视线,才能获得自由。
就像被牵着线的风筝,急不可耐地挣脱绳索,飞向远方。
却从未曾回头看看那个伫立在我们身后的背影,已经渐渐佝偻。
想起曾经与父母分离的前夕,母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,一会要带这个,一会那个也带上,而父亲总是站在一旁默默地不说话。
等到自己送别孩子上学,才真正懂得,其实,父母啊,最想子女带去的,是自己。
以前读到清代黄景仁《别老母》的诗句,“搴帷拜母河梁去,白发愁看泪眼枯。惨惨柴门风雪夜,此时有子不如无。”内心感伤,却并不深刻。
如今已为人父母,方知晓此诗仅能作为子女对父母所言,而作为父母,又怎会说“有子不如无子”呢,纵使心中千万不舍,却终究希望孩子能够追寻自己的人生。
时光易逝,岁月不饶人,转瞬间,父母已老,趁着他们还在,多花些时间陪陪他们,不要等到真正失去后,才知道后悔,那时便已悔之晚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