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族的不同,构成各具风格的祭祀文化。中国历代各民族的祭祀是一门历史文化。
祭 天
在中国,祭祀的对象有三种:天神、地衹、人鬼。其中,天神和地衹只能由天子祭祀,大的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,一般士官和平民百姓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。
祭天是国家的头等大事。历代帝王,不论他有多勤政或者有多声色犬马,都不敢懈息祭祀上天。每年都要在特定的日子里,率领群臣虔诚焚香,祷告国泰民安,帝位千秋。
据记载,中国早在周朝时就形成了完善的祭天仪式。每年冬至,周天子都要在国都南郊的圜丘,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,后人称之为“郊祀”。
祭 地
在古代,祭天与祭地是同时举行的。早在远古时期,人们就有了土地崇拜,认为大地养育着万物,就像慈爱的母亲一样,正所谓“父天而母地”。
祭地一般说来包括两种: 一是祭祀“大地”,规格与祭天基本相当;一是祭祀“地衹”,包括社神、山神、水神、火神等所有地界上的神灵,规格比祭天稍微低点,不再是皇家的专权。
其中香火最旺的是社神。“社”即土地,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直接相连,自然各家各户都不敢懈怠。现在南方一带常见的城隍庙就是古人祭祀社神的地方。
祭 祖
古人在氏族社会时期就有了祖先崇拜。人们相信人死之后有灵魂,而祖先的灵魂具有强大的力量,可以护佑子孙世代永昌,所以要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。
祭祖仪式也是于周朝时形成定制的。在周之前,祭祖常常采用比较血腥的人祭的方式,周朝确立了用人陶、面点取代活人祭祀的方式,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祭祀礼节,如上香、读祝文、奉献饭羹,奉茶、献帛、献酒等。此时,人们对祖先的感觉更多是骄傲和敬畏。
春秋时期,随着儒家伦理观念的深人人心,祭祖又增加了缅怀和追忆的意味。等到秦汉,祭祖不再局限于大的氏族,普通家庭也可以将自家的长辈放在供桌上进行礼拜,且不限时间,可以随时祭祀。
此后,经过千百年的发展,祭祖的方式再变化,但作为传统,从未被中国人丢弃掉。
斯人已逝,今人犹在。最好的时刻,永远是当下。不管是哪一天,都值得我们用最好的心态去度过,去铭记。除了要缅怀、祭拜故人,还可以在纪奠平台,为故人免费创建网上纪念馆,通过微信邀请亲友,可使五湖四海的亲友都聚集在一起,一同完善逝者生命档案,丰富逝者生命故事,表达思念之情。现代人受到时间、空间的限制,加上生活节奏繁忙,很少亲临现场祭扫。云端念让用户突破时间、地点、空间等阻隔,实现了全天候、全球化的缅怀。随时随地为故人敬献供品、祝愿祈福。
人生一世,匆匆数载。真正的离开,不是死亡,而是被遗忘。
人生因情而温暖,人生因爱而幸福。亲情,是一生一世的不离不弃。
宗祠,虽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,但如今有其新的存在的意义和社会作用。今天的宗祠已经没有了“宗族主义”的负面作用,只具有帮助人们寻根问祖、缅怀先祖、激励后人、互相协作的积极意义,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的团结产生巨大的作用。
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,许多宗祠被新建和修复,族谱被续修,而海外华人则不断翻新旧宗祠,联络故众。有些地方尝试引入祠堂管理委员会议事制度,协助当地村委会进行美丽乡村建设,调解村民纠纷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
还有一些地方,提出“活化祠堂”概念,将祠堂打造成村居的公共活动空间,为当地的古祠堂、古村落保护和开发提供了有益的探索。这些,对于扩展祠堂功能,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力量,是很有意义的尝试。
近些年,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,一些优良的文化传统受到了挑战,生活中出现了一些诸如孝心缺失、道德下滑、见利忘义、缺乏诚信甚至丧失道义的现象。如今年轻一代出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,有些人渐渐背弃了家族和孝道。在追求物质上的富足时,却忘了填补精神上的空虚。
追根寻源,这些现象的产生和我们长期疏远传统文化、忽视民族的道德建设以及民族血脉传承有着密切关联。然而,人的很多幸福感都是从家族传统理念中获取的。
如果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在春节祭祖活动中,通过缅怀祖先的功绩,懂得感恩和敬畏,从而获得自我约束、自我鞭策的动力,不断自我修身,进而团结家人、和睦邻里、影响社会。对于传承并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祭祀文化,当下文化回归、和谐社会意义深远。
至此,云端念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网上祭祀服务项目,希望能帮您顺利进行祭亲活动。
云端念让每一个生命千古流传,传承中国孝爱文化,为全球华人提供绿色环保的网上祭奠、缅怀逝亲服务。您可免费为逝亲创建纪念馆,邀亲友一起共同完善资料,书写生命故事、上传照片视频。永久留存在云端纪念馆,供亲友随时随地线上祭拜、追思缅怀。
用户只需要关注公众号,就可以免费为逝亲创建网上纪念馆。除了在线上香、献花、烧纸钱等供奉外,还能将纪念馆分享给亲友共祭共缅。同时支持用户在线组建祠堂、家谱,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。在当下,选择网上祭祀减少了返乡的辗转奔波和感染风险,有利于自身与家人的健康。又逢祭扫时,云端念带着远方的缅怀追思,越过山海,汇聚成指尖的暖流,让思时之敬在云端传递。